向远处看,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。没有优秀的作品,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,哪有文化自信和自强?
一个时代的画卷,底色是人心;一个民族的复兴,关键在于精神。优秀的作品,永远与时俱进,同频共振。
循着历史的轨迹,我们不难发现,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”并不局限于一种格局一种形态一个方面,而必须具备几个要素:正能量感染力能够温暖心灵启迪心智传播留存为人民所喜闻乐见。
不可否认,目前,在“高原”,观众仍然期待着“高峰”的出现。优秀的作品看似数量多,货源足,但精品不多,群众买不到,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。
2021年3月,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推出的新书超过40万部,电影超过600部,电视剧超过300部,动画超过400部。但提到儿歌,我们还是记得《一分钱》 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;说到电视剧,11年前的《甄嬛传》,7年前的《琅琊榜》,人们依然画不厌.我们不得不反思,如何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能增强其精神力量的文学经典。
不深入人们的生活,就得不到生活的滋养,也难以攀登艺术高峰。很多艺术家喜欢把自己关在书房和工作室里进行创作,看似带来了技术上的提升,却容易造成作品不接地气,热气腾腾,缺乏灵气。
比如浙江的“艺术之乡建设”如火如荼,但遗憾的是,高层次文艺人才深入农村,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从而激发农民审美意识的案例还不够多。这样既能满足基层民众的素质和文化需求,又能让艺术家与“触露蒸”的现实题材擦肩而过。
我们也要警惕,一旦出现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,文学作品的精神力量就很容易被解构。当市场导向和评奖需求铺天盖地,当艺术家脱离生活本质,追求所谓的“创新”,当“文化搭台”是为了“利益唱戏”,群众声音和思想的共鸣就变得不再重要,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只能在“快餐消费”中消解。
怎样才能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,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?
优秀的作品需要生活的厚度。什么是厚度?那就是与历史同行,与时代同行,与人民同在。只有这样,文艺作品才有厚重的感觉,才能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,才能打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通道。
《只此青绿》 《忆江南》等节目广受好评,证明了承载中华文化力量和人民精神的优秀作品,正因为拥有跨越千年的生命厚度,而逐渐“捧”起现代人的心,并以新的时代和潮流形式表现出来。
《只此青绿》剧照
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群众的文艺。群众是作品的主角。“深入生活,扎根群众,就像打井一样。井有多深,水就有多甜。”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铁流曾有此感慨。
所以优秀的作品要体现情感温度。赵树理深入民间,熟悉解放区青年男女的情感变化和精神追求,从而写出了生动的《小二黑结婚》;刘文西90多次深入陕北,在黄土地和富庶之地扎根
单泉老师说,“油画的色彩肌理触感,就像芭蕾舞的艺术语言一样,有自己的程序标准规范和魅力,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规律。”他先后20多次深入新疆,才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民族特色和人民感情的精品油画。
这也告诉我们,只有真正做到了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性的统一,文艺创作才有深厚的精神力量。
优秀作品源于人民,反哺人民,激励人民。我们期待着广大的艺术家们,怀着深厚的文学情怀,从人民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,在新时代的文学花园里种下扎根的参天大树。
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,“推动文化自信自强,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”,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。”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