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捷进安防怎么样,为啥唐朝还是快速衰落了?
唐朝灭亡有四大祸根,分别为藩镇之祸、宦官专权、农民起义、朋党之争,其中,藩镇之祸是最大的祸根。
安史之乱就是藩镇之祸。
我们如果了解清楚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,就能明白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就江河日下,日益衰弱。
先来说说藩镇崛起。根源来自于唐朝设置的节度使制度。节度使是大唐王朝的独特发明。
唐太宗、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,先后平定辽东、东、西突厥、吐谷浑等地区,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。边境漫长,周边遍布少数民族势力,边防压力很大。为加强边境防御,朝廷开始在一些战略意义比较重要的地区设置最高军事长官,节度使一职应运而生。
节度使一职始设于唐睿宗景云年间,而其正式和有计划的设置,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。开元十年,设立了安西、北庭、河西、陇右、朔方、河东、范阳、平卢、剑南、岭南十个节度使。范阳(北京地区,即古幽州)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。
而安禄山一人恰恰兼任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。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,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,拥兵20万,实力强大。相反,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,而且太平日子过久了,打起仗来,不堪一击。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,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。
节度使权力膨胀节度使设立之初仅仅作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,专司国防军事,不管地方民政。可是,到了天宝年间,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。“既有其土地,又有其人民,又有其兵甲,又有其财赋”。他们俨然就是“土皇帝”,总揽所辖地方的军、民、财、政大权,连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都要受其节制。节度使本人往往还直接兼任帅府所在州的刺史,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。
节度使势力的扩张没有引起朝廷和皇帝的重视,他们反而赋予一些重要节度使更多的权力,甚至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,比如安禄山统领三镇。
为什么出现这种问题?
就在于统治阶层也日渐腐化,怠于政事。
唐玄宗统治后期,越来越享受,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,朝政一直由李林甫把持,国内矛盾重重。而且奸相李林甫为了专权,向唐玄宗建议重用胡人,说他们忠勇单纯,加上安禄山认杨玉环为母亲,曲意逢迎,更加受唐玄宗信任与重用。也就是说,他们君臣放任安禄山等节度使拥兵自重,使安禄山权力越来越大,最终自食恶果。
后来,杨国忠为相,与安禄山不和,激起了安禄山的反叛之心。到天宝末年,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。
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经过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战争,朝廷终于平定这起规模巨大的叛乱,延续了王朝国祚。
安史之乱后,唐朝依然依赖节度使,无异于饮鸩之渴但唐帝国没能因此挽救颓势,再现昔日辉煌,反而陷入更大的危机,因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不是政府的中央军,而是手握兵权的地方节度使。
安史之乱前,唐帝国的中央军长期生活在太平盛世,习惯了歌舞升平,战斗力大幅减弱,真正能打的反而是镇守边陲、时常训练打仗的藩镇军队。
中央政府的军队不中用、不禁打,为平定叛乱,恢复河山,朝廷只好依靠手握重兵、实力强大的节度使。
但要想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,仅靠朝廷发布一道诏令,号召大家积极勤王、为国平叛之类的精神激励是不管用的,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。
加官晋爵自然少不了,但最实惠的是放权,在财权、事权、人事权,甚至司法权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节度使们的权力。在一系列放权措施中,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允许节度使自行招兵买马。
在此之前,大部分节度使所辖兵马是朝廷的军队,只是由节度使代为管辖。但从现在开始朝廷公开允许他们招募士兵,这些招募来的士兵就成了节度使的私人武装,一种全新的兵制——募兵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这是中国古代兵制最重要的转折点。
安史之乱实质上是节度使势力过盛惹出来的祸患,平叛后削弱地方实力派应该是必然选择,但实际情况却是,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更加强盛,节度使的分布从边疆延伸到内地,中央政府对此束手无策。
十年的战争,老百姓流离失所,国内开始爆发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,蜂拥四起的盗贼土匪也趁机作乱,安史之乱的叛军余孽也还是不断闹事。唐王朝陷入一波接一波的政治军事危机。朝廷掌握的中央军既无力镇压、打击,也无法清剿,只能继续依赖地方藩镇出兵出力。
在遍布全国的节度使中,实力最强的有八个,他们分别是:魏博、成德、卢龙、淄青、横海、宣武、彰义、泽潞,合称“八镇”。
这八镇不但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,拥有雄厚财力和强大军力,甚至搞起父死子承、兄终弟及的世袭制。现任节度使死了,他的儿子或兄弟根本不等朝廷重新任命,主动接替父兄之位,还很自觉地自封“节度留后”,然后向朝廷报告请求认可。
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简直是公开谋反,换作以往朝廷不会听之任之。
不过现在是靠拳头说话的年代,朝廷这个没有爪牙的老虎,不敢招惹这些兵强马壮的军阀,只好接受既成事实,装模作样地下诏书承认他们的节度使官职。
就这样,八镇节度使代代相传,藩镇俨然成为一个个独立王国。
唐德宗、宪宗时,中央政府对地方还没有完全丧失控制力,有所作为的皇帝偶尔能略振国威,对不服从命令的藩镇予以武力打击。
但唐穆宗、文宗以后,宦官专权、党争之乱、农民起义三大祸患都来凑热闹,中央局势更加混乱,特别是在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,羸弱不堪的唐王朝彻底走向崩溃。
老牌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势力,新生土豪亦如雨后春笋,趁机割据一方。到唐昭宗时,抛却那些浑水摸鱼、籍籍无名的小军阀不算,光是有一定实力,能互争长短、一较高下的藩镇全国就有三十余处。
在唐王朝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,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已不是李氏皇帝和朝廷高官,而是风光无限的地方藩镇。疆域广阔的盛唐帝国已被藩镇瓜分殆尽,别说“政令不出关中”,就连皇宫都出不去了。
后来,朱温从河南中部崛起,经过二十多年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的战争游戏,兼并吞噬十多股势力,其他尚存的藩镇也大多向他表示臣服。
朱温不但成了地盘最大的军阀和实力最强的藩镇,他还终结了中华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唐王朝,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混乱时代——五代十国。我是历史逸事,每天都来回答,欢迎关注点赞!湘军为什么能取得湘潭大捷?
湘潭之战,是湘军崛起之战。
湖南危急西征以来,太平军在安徽、江西、湖北所向披靡。
趁胜之势下,杨秀清下令:攻湖南!
当时,大清南方各省已经一片混乱,自顾不暇,没有人能来增援湖南!
而湖南境内,绿营这样的正规军,已经不断用实践证明:我不行。
保护湖南的千斤重担,落在了初生的湘军身上!
稚嫩的湘军初生的湘军,还有些幼小、稚嫩。
首先,人不够!他们只有陆师15营(每营500勇,128长夫),水师10营(共战船240只,坐船230只)。
而太平军,大约有3万多人。后来,光是湘潭战场,就投入了近2万人!
其次,战斗经验匮乏。湘军的领导,主要是些书生;湘军的士兵,主要是些农民,都没什么战斗经验。
南昌之战时,湘军罗泽南曾去练了一把。结果···被太平军打粮部队虐了一把!
稚嫩、幼小的湘军,能扛得住吗?
湘潭!一开始,湘军还真扛不住。他们在岳阳等地扛不住太平军,退回长沙。
太平军抵达靖港,直逼长沙。
太平军当年在长沙吃过一次亏,知道长沙不好打,遂采取了一个南北夹击的策略。
石祥祯率部分军队仍驻靖港,林绍璋率主力2万多人从宁乡——湘潭迂回,断长沙后路,然后,再围歼湘军于长沙!
如何应对太平军的包抄夹击之策?湘军内部开起了会。
多数将领认为:敌众我寡,应该据城而守,保护长沙。
曾国藩拒绝了,他决定主动出击,先击破湘潭方向的太平军,粉碎太平军合击之策!
曾国藩选定湘潭进行决战的理由很充分。
首先,据城而守,等死而已!
当年,太平军围攻长沙81日,长沙坚持住了,那是因为外围有大量清军,太平军不敢长期顿兵坚城。
如今,除了湖南人自己,哪里还有什么友军可以依赖呢?
困守孤城,等死而已!
其次···说句没出息的话,湘潭之战打不打得过,曾国藩心里也没底。
如果湘潭之战败了,还可以退到衡阳,不至于让人包了饺子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嘛。
湘潭,成了决战之地!
英勇的塔齐布:4000人压着20000人打!率先作战的,是塔齐布。
跟那些还在学习阶段的书生将领不同,塔齐布,是军人出身,有丰富的作战经验。他的队伍,是早期湘军最精锐的一支。
就在太平军攻克湘潭的第二天,塔齐布到了。
塔齐布原本只带了1300多人,加上江忠淑刚刚带来会合的2600人,满打满算也不到4000人。
而对面的太平军,有20000多人!
而且,太平军已经攻占湘潭,正在赶修木城,收集民船,编组水营,准备立稳脚跟。
湘军,是不是要等主力来会合了再打?
塔齐布说:不等了!太平军“每用守为战,反客为主之法”,如果不抓紧时间进攻,以后更难打!
立刻进攻!
太平军既然已经先据战地,自然要利用防守的优势:据守阵地,发炮轰击!
当时的火炮,虽然威力、准度一般般,但毕竟是炮!照样可以一炸死一片!按照过往的经验,大炮一响,对手一般不敢上去送死。
可是,太平军想不到:湘军,和他们以前的对手可不一样。
湘军,所募者都是“诚朴”的农民,他们身边的战友多是同宗、同乡,所以,虽然他们打仗经验还不够,但纪律性极强!
塔齐布的军队“闻炮即伏,炮止即进,数伏数起”,冒着炮火冲了上去!
太平军每见过这么不要命的,一时有点慌。
初战,太平军木城被毁,失利!
当然,太平军也不是那么容易泄气的,他们再接再厉,又筑了木城4座,并派老将士出击。
塔齐布笑了:还筑木城?不知道老子是火器营出身吗?
湘军奋勇击退太平军,把4座木城、1座哨塔统统烧了!
如此,4000不怕死的湘军,将20000太平军压制在湘潭城中。
崩溃的林绍璋僵持不下之际,湘军的水师到了。
水师,是当时湘军最大的优势。
当初,太平军从湘北打到武昌,再一路杀到金陵,所向披靡,所依仗的,正是水师。
曾国藩深知此点,所以,在搭建湘军时,重点打造了水师。
太平军水师虽多,但全靠民船。这些民船也不做分类,运人、运兵、交战,全部都是民船!
而湘军的水师,就正规多了。他们的水师按功能分为快蟹船、长龙船、舢板船,各司其职、协同作战。而且,湘军的船只都安防了600斤至1000斤的火炮,威力碾压对手。
结果毫无悬念,一番交战之下,3天之内,太平军大小船只数百只被毁,伤亡过千人!
当然,太平军毕竟人多,又据城而守,守还是守得住的。
不过,连番失利之下,太平军内部出现了崩溃的迹象。
原本,太平军内部的老兵和新兵关系就很紧张。
连番失利后,老兵指责新兵没用,新兵嘲讽老兵“通敌”,话不投机,械斗了起来!
林绍璋能力有限,控制不住局势,也渐没了信心。
林绍璋的昏招:太平军覆没林绍璋觉得再这么耗下去没什么好处,决心找个地方喘口气。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嘛!
于是,林绍璋决定:一部分军队继续守城,主力携带物资,向湘江上游机动。
4月29日,太平军击退湘军一轮进攻后,趁风势有利,立刻开始转移!
一般情况下,太平军顺风而逃,走了也就走了。可是:湘潭不一样!
湘江在湘潭,有一个大大的弯。大弯一拐,就不顺风咯!
很快,太平军慢了下来,在下摄司,被湘军水师追上了。
毫无悬念,太平军船只悉数被毁,将士们只有上岸,走陆路回湘潭。
守城的太平军见状,驾梯子下来,准备接应。
怎料:湘军早有准备!
湘军伏兵杀出,趁着混乱,夺了梯子,攀梯而上,攻入湘潭!
湘潭之战,结束了!
后记此战同时,曾国藩发起了靖港之战,结果···被打得跳河。
尽管如此,由于太平军征湘军主力在湘潭覆没,湖南形势已经从根本上逆转。
此后,湘军收复湖南全境,出省作战,成为太平军最强悍的对手。
10年后,太平天国灭亡。被俘的李秀成在总结“天朝十误”时,第四误就是“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,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”。
湘潭之战,确实是太平天国的一处拐点。
论及此战,历来人们多单纯从太平军方面寻找原因,他们认为杨秀清战略失误,导致兵力分散;林绍璋不知兵,用兵无方。
虽有道理,但不全面。
坦率地说,战略上,杨秀清固然有兵力分散之嫌,但是,为何在遇到湘军之前,他们在各省都进展顺利呢?而且,湖南战场,太平军兵力仍有明显优势。
战术上,林绍璋固然不够灵便,但他一板一眼,也都是按照太平军常用方法行事。(当然,决策上昏招连连,这个洗不干净)
所以,要总结此战胜负,不可不谈湘军。
当时的湘军,虽然幼小、稚嫩,但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。
他们虽然兵力少、战斗经验不丰富,但纪律严明,作战勇猛。
他们虽然刚刚起步,但装备精良。更高的火器比例、更专业的水师,使他们一开局就具备了独特的战略优势。
虽然幼小、稚嫩,但霸蛮、聪明,近代湖南人的传奇,由此开始。
智能安防概念股有哪些?
智能安防概念是指服务的信息化,图像的传输和存储处理技术系统。股票有英飞拓,捿顺科技,数源科技,海康威视,佳视飞鸿,新高兴等。
捷进安防用品有限公司怎么样?
东莞市捷进安防用品有限公司。成立于2008年10月。还算不错。
关于【东莞捷进安防怎么样】和【为啥唐朝还是快速衰落了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我们会积极回复。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