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高点安防设备有哪些,世界还需要多久就会拥有一颗中国芯?
综合国内芯片业目前的现实状况,中国芯要有“要坐十年冷板凳”的思想准备。理由如下五点,欢迎评论探讨😻
(一)芯片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,芯片产业是现代精微加工制造业的经典。芯片技术和芯片产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。“缺芯少魂”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,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:发展现状和水平如何?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?如何才能实现突围实现自立自强?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;
(二)设计进步很快很大 但制造仍是“短板”在芯片设计方面,中国进步很快,可以说,已经位列全球第二,仅次于美国,不仅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设计公司,而且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,设计出一批优秀产品。比如,连续几年登上世界第一宝座的“神威·太湖之光”超级计算机用的芯片,就是由中国公司自己设计的。再比如,中国公司设计出的手机芯片和服务器芯片已得到应用,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。
(三)在芯片制造领域,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大多来自美国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,中国芯片制造厂一大批装备需要从国外进口。有了这些先进装备是远远不够的,还要开设生产线、制定经营计划。建厂、设备安装及调试往往需要2-3年时间,这意味着芯片制造企业要预先对市场需求做出判断。芯片制造技术不断迭代更新,之前的设备及生产线到真正投产时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,犹未可知。如果新建成的生产线不能充分实现量产,之前的投入将面临重大风险。
(四)起步晚+理念偏差是造成现状的主因,从历史原因来看,我们起步晚。1947年,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。直到1956年,中国才成功制成第一根硅单晶。鉴于早期的计算机是用分立元件(电子管、晶体管等)做的,彼时,中国还可以跟随国外的计算机技术。随着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,中国由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,就明显追赶乏力了。而世界上的芯片技术却突飞猛进。到目前为止,虽然我们有华为海思、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企业,但就整体产业发展而言,相较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。起步晚是重要的历史原因,主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创新推进不够是现实原因。曾经,我们在很多方面,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,所谓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。实践证明,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。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“短板”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。
(五)综合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优势,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,新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果没机会到市场去试错,没有进入市场的良性循环,都很难达到用户满意的水平。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,要给予国产自主研发芯片和软件一定的扶持,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,一旦供应链的某个环节“断供”,就会使整个行业陷入被动。这种情况下,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。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,往往是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过程,要有十年左右的思想准备。
5G意味着什么?
大家对于5G的了解,还是局限于“速度快,反应迅速”,其实这只是它的一个特点。而它的应用范畴可不止这些。
目前1G到4G,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,而5G是万物互联,一句话概括,就是在你4G网络的基础上,会加入一些目前无法实现的体验,它的主要特点是波长为毫米级,超宽带,超高速度,超低延时。
从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出,5G可以适用更多的应用场景,它目前的市场规模已达万亿级,芯片、运营商、终端设备、下游应用商等与5G相关的产业链,早已风起云涌,投入大量的资源,推波助澜,期盼给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。
这意味着5G属于划时代的革命,如同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去电气时代,推动人类文明建设。
现在大家用的4G网络,它在数据传输时一般延迟约为70毫秒,遇到多台设备同时使用的情况,每台设备分配到的带宽有限,这会导致速度下降、掉线情况,而5G技术会将这种延迟降低到1毫秒,能更快地处理更多的流量!
▲4G的基站
5G的基站很小,拿华为举例,一个基站大概一个手提箱那么大,它也不需像4G那样见一个高高耸入的铁塔,它可以随意装在杆子上火挂在墙上,还可以装在下水道里,所以这样的微基站会更多。
▲5G的基站
之前4G只用一个大基站,如果你离得近,辐射大,离得远,又没信号,现在5G的微基站随处可装,哪里信号差就装哪里。
这意味着5G建设成本低,效率高,费用低,即使中国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,短时间内也可以享受5G,老百姓也能看高清电视,享受AR,比如今年春晚,央视就提供了5G超高清视频直播。
但高清视频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应用,未来5G成熟,将会应用到更多的垂直领域,比如无人机、自动驾驶、工业物联网等。
▲5G自动驾驶
之前,我国在3G、4G领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,如今5G终于走在了世界前列,触动了西方国家的利益,自然会遭受到一些打压。
新基建具体指哪些项目?
为应对突发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冲击,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托底作用逐渐凸显。不同于2008年的一揽子“四万亿”,2020开年的中央部署在继续强调“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”的同时,也有意突出了新方向:2月以来,中央三次会议均提及新型基础设施的成长潜力,并提出要加快建设进度。
在基础设施建设中,传统基建以“铁公基”(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民航)为代表,聚焦于交通、能源等领域;新基建则发力于科技端,一方面着力开拓数字领域,另一方面聚焦传统基建短板,包括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基建,特高压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“补短板”项目,以及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。三月首周的盘面表现可谓近期大基建行情的缩影:特高压、5G概念等新基建板块集体发力上扬,建筑、建材、高铁等旧基建也表现强势。相应的,新旧基建两手抓,也成为多家分析机构的投资建议。
1
“新基建”:补短板,促创新
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既是基础设施,也是新型建设:宽口径的广义新基建侧重补短板,窄口径的狭义新基建则更重创新。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》以来,基建补短板力度逐渐加大。此次疫情暴露出了物流短板、交运短板以及医疗短板,直接带动医疗、卫生领域成为补短板发力方向,如黑龙江2月发布《关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具体措施的通知》将公共卫生防控能力、物资储备体系、公共环境卫生等补短板项目纳入“百大项目”加以推进;也加大了公共服务、城乡基础设施等保就业、促民生领域的补短板需求,如广东3月发布的《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》着重补足高等教育、应急保障等民生短板。另外,201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“加快5G商用步伐,加强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后,“新基建”也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。此次疫情导致的实体经济停摆,加速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,也带动高端基建投资增长、填补基础设施建设空白。从目前公布的今年重点项目建设清单看,多地都计划将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等高精尖产业作为主要发力方向,新型信息通信、城域物联专网建设也成为基础设施重点。立足当前,“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”已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,从“万物互联”到“万物数联”的全面升级要求“新基建”满足全新需求;放眼未来,信息产业势必成为信息时代的战略性支柱产业,“新基建”也应为未来的技术发展留出余地、朝未来的全新时代超前布局。
2
“老基建”:
中央投资加快下达,地方投资加速推进
在“新基建”水涨船高的同时,政策率先聚焦于“老基建”领域:从中央看,发改委3月5日消息称下一步将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,支持铁路、机场、重大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;从地方看,各地列出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,高速公路、高铁、能源等领域仍是重要部分。这与传统基建对于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有关。从传统基建产业链看,基建投资牵动着上游的房屋建设、专业工程、装修装饰、园林工程,再上游的建筑材料、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的工程保险、工程担保等行业也息息相关。且传统基建项目能够加快发挥投资效能:加大新投资项目的开工力度,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,加强项目储备与前期准备,便能显著带动产业链运营、加快投资周转速度、迅速转化为消费能力。另外,资金来源对于基建投资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截至3月8日,今年已发行地方债1.29万亿元,募资用途向基建倾斜的特征较为明显,其中传统基建仍占较大比重。且去年下半年起地方专项债券可作为铁路、机场、收费公路、水利工程等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(《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》)——专项债用于资本金能够放大杠杆效应,叠加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,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加大重大基础设施投入。因此从短期配置看,“老基建”会迎来政策红利与资本追捧。其中,在“疫”后重建、刺激经济的政策重心下,顺应“稳增长”趋势的传统基建项目更将获益,交通强国战略下的轨交发展,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建,以及中央部署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、城市停车场、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都将乘上东风。
从2008年的“四万亿”,到2020年的“新旧基建齐抓并举”,基建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提振作用不曾有变。而随着时代发展,“传统基建托底,新兴基建发力”也成为大势所趋。从中长期配置看,“新基建”会是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,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、实现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,且其投资模式较为灵活,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机遇颇多,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。
人工智能股有哪些?
自2017年7月,国务院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、战略目标、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——举全国之力,在2030年一定要抢占人工智能全球制高点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从此人工智能颇受外界关注。
据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近期发布的人工智能研究报告显示,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获得投资152亿美元,同比增长141%。其中,48%资金流向中国,38%流向美国。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首次在融资额方面超过美国。
“人工智能”英文缩写为AI,它是研究、开发用于模拟、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、方法、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,也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。
据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2月22日揭晓2018年“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”,云端AI、对抗性神经网络、人造胚胎、基因占卜等技术获入选。对比过去的榜单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上榜,体现其地位正在不断提升。
另据业内有关专家表示,2018年最具突破性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对抗性神经网络,即通过两个AI系统的竞争对抗,极大地加快机器学习的过程,进而赋予机器智能过去从未企及的想象力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升,其市场指数也在不断攀升,相关股票很多,为大家推荐下面几只概念股:
科大讯飞(52.78-1.71%):是A股人工智能龙头,公司在以“从能听会说到智能理解会思考”为目标的讯飞超脑项目上,持续加大投入,在感知智能,认知智能等领域均取得显著研究成果。
赛为智能(16.42-2.73%):智能化解决系统服务商,公司拥有人工智能技术储备。
华中数控(13.65-0.73%):公司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布局智能制造等有望受益。
佳都科技(7.01+0.00%):重点布局人脸识别技术,公司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建模速度快等特点,已将其应用于智能安防。
关于【制高点安防设备有哪些】和【世界还需要多久就会拥有一颗中国芯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我们会积极回复。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!
发表评论